紫薇根
60 2023-10-07
石菖蒲
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
【異名】昌本(《周禮》),菖蒲、昌陽(《本經(jīng)》),昌羊(《淮南子》),堯時薤、堯韭(《吳普本草》),木蠟、陽春雪、望見消(《仙傳外科集驗方》),九節(jié)菖蒲(《滇南本草》),水劍草(《綱目》),苦菖蒲(《生藥性備要》),粉菖(《中藥材手冊》),劍草(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),劍葉菖蒲(《四川中藥志》),山菖蒲、溪菖(《藥材學》),石蜈蚣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,野韭菜、水蜈蚣、香草(《廣西中草藥》)。
【來源】為天南里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莖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石菖蒲
多年生草本,根莖橫臥,直徑5~8毫米,外皮黃褐色。葉根生;劍狀線形,長30~50厘米,寬2~6毫米,罕達1厘米,先端漸尖,暗綠色,有光澤,葉脈平行,無中脈。花莖高10~30厘米,扁三棱形;佛焰苞葉狀,長7~20厘米,寬2~4毫米;肉穗花序自佛焰苞中部旁側裸露而出,無梗,斜上或稍直立,呈狹圓柱形,柔弱,長5~12厘米,直徑2~4毫米;花兩性,淡黃綠色,密生;花被6,倒卵形,先端鈍;雄蕊6,稍長于花被,花藥黃色,花絲扁線形;子房長橢圓形。漿果肉質,倒卵形,長寬均約2毫米;ㄆ6~7月。果期8月。
生長于山澗泉流附近或泉流的水石間。分布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。
本植物的葉(菖蒲葉)、花(石菖蒲花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【采集】秋季采挖,除去莖葉及須根,洗凈。或切成10厘米左右的小段,曬干。
【藥材】干燥報莖略呈扁圓柱形,稍彎曲,有時分歧,一般長3~20厘米,直徑約0.5~1厘米。表面灰黃色、紅棕色或棕色,環(huán)節(jié)緊密,節(jié)間長約3~6毫米,有略呈扁三角形的葉痕,左右交互排列,下方具多數(shù)圓點狀突起的根痕,并有細皺紋,節(jié)間有時殘留葉基,纖維狀,偶有短小細根。質堅硬,難折斷,斷面纖維性,類白色至淡棕色,可見環(huán)狀的內(nèi)皮層,維管束散在,中心部較顯著。氣芳香,味微辛。以條長、粗肥、斷面類白色、纖維性弱者佳。
主產(chǎn)四川、浙江、江蘇等地。
除上述品種外,尚有變種植物細葉菖蒲(又名:錢菖蒲)的根莖,亦同等入藥,一般用鮮品,亦稱鮮菖蒲。
古代文獻稱菖蒲以一寸九節(jié)者良,故本品亦有九節(jié)菖蒲之名,但目前華北一帶用毛茛科植物阿爾泰銀蓮花的根莖作九節(jié)菖蒲。參見九節(jié)菖蒲條。
【化學成分】根莖和葉中均含揮發(fā)油(0.11~0.42%),其主要成分是β-細辛醚63.2~81.2%,細辛醚8.8~13.7%,其次為石竹烯、α-?草烯、石菖醚等。還含氨基酸、有機酸和糖類。
【炮制】揀去雜質,洗凈,稍浸泡,潤透,切片,曬干。
《雷公炮炙論》:采得菖蒲后,用銅刀刮上黃黑硬節(jié)皮一重,以嫩桑枝條相拌蒸,出,曬干,去桑條,銼用。
【性味】辛,微溫,
①《本經(jīng)》:辛,溫。
②《另口錄》:無毒。
③《藥性論》:味苦辛,無毒。
【歸經(jīng)】入口、肝、脾經(jīng)。
①《綱目》:手少陰、足厥陰。
②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入心、脾、膀胱三經(jīng)。
③《本草經(jīng)解》:入足厥陰肝經(jīng)、手太陰肺經(jīng)。
【功用主治】開竅,豁痰,理氣,活血,散風,去濕。治癲癇,痰厥,熱病神昏,健忘,氣閉耳聾,心胸煩悶,胃痛,腹痛,風寒濕痹,癰疽腫毒,跌打損傷。
化濕開胃,開竅豁痰,醒神益智。用于脘痞不饑、噤口下痢、神昏癲癇、健忘耳聾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主風寒濕痹,咳逆上氣,開心孔,補五臟,通九竅,明耳目,出音聲。
②《別錄》:主耳聾,癰瘡,溫腸胃,止小便利,四肢濕痹,不得屈伸,小兒溫瘧,身積熱不解,可作浴湯。聰耳目,益心智。
③《藥性論》:治風濕頑痹,耳鳴,頭風,淚下,殺諸蟲,治惡瘡疥瘙。
④《日華子本草》:除風下氣,除煩悶,止心腹痛,霍亂轉筋。治客風瘡疥,澀小便,殺腹藏蟲。耳痛:作末、炒,承熱裹窨,甚驗。
⑤王好古:治心積伏粱。
⑥《滇南本草》:治九種胃氣,止疼痛。
⑦《綱目》:治中惡卒死,客忤癲癇,下血崩中,安胎漏。散癰腫。搗汁服,解巴豆、大戟毒。
⑧《本草備要》:補肝益心,去濕逐風,除痰消積,開胃寬中。療噤口毒痢,風痹驚癇。
⑨《本草再新》:止鼻血,散牙癰。
⑩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治風濕性關節(jié)炎,腰腿痛,消化不良,胃炎,熱病神昏,精神病。
⑾《廣西中草藥》:治癲狂,驚癇,痰厥昏迷,胸腹脹悶或疼痛。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1~2錢(鮮者3~8錢)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調敷。
【宜忌】陰虛陽亢、煩躁汗多、咳嗽、吐血、精滑者慎服。
①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:秦艽、秦皮為之使。惡地膽、麻黃。
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忌飴糖、羊肉。勿犯鐵器,令人吐逆。
③《醫(yī)學入門》:心勞、神耗者禁用。
【貯藏】置干燥處,防霉。
【選方】①治癲癇:九節(jié)菖蒲(去毛焙干),以木臼杵為細末,不可犯鐵器,用黑仉豬心以竹刀批開,砂罐煮湯送下,每日空心服二、三錢。(《醫(yī)學正傳》)
②治少小熱風癇,兼失心者:菖蒲(石上一寸九節(jié)者),宣連、車前子、生地黃、苦參、地骨皮各一兩。上為末,蜜和丸,如黍米大,每食后服十五丸,不拘早晚,以飯下。忌羊肉、血、飴糖、桃、梅果物。(《普濟方》菖蒲丸)
③治痰迷心竅:石菖蒲、生姜。共搗汁灌下。(《梅氏驗方新編》)
④治溫熱、濕溫、冬溫之邪,竄入心包,神昏譫語,或不語,舌苔焦黑,或笑或痙:連翹三錢(去心),犀角一錢,川貝母三錢(去心),鮮石菖蒲一錢。加牛黃至寶丹一顆,去蠟殼化沖。(《時病論》)
⑤治好忘:遠志、人參各四分,茯苓二兩,菖蒲一兩。上四味治下篩,飲服方寸匕,日三。(《千金方》開心散)
⑥治心氣不定,五臟不足,甚者憂愁悲傷不樂,忽忽喜忘。朝差暮劇,暮差朝發(fā),狂眩:菖蒲、遠志各二兩,茯苓、人參各三兩。上四味末之,蜜丸,飲服如梧子大七丸,日三。(《千金方》定志小丸)
⑦治諸食積、氣積、血積、鼓脹之類:石菖蒲八兩(銼),斑貓四兩(去翅足,二味同炒焦黃色,揀去斑貓不用)。上用粗布袋盛起,兩人牽掣去盡貓毒屑了,卻將菖蒲為細末,(丸)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五十丸,溫酒或白湯送下。(《奇效良方》)
⑧治風冷痹,身體俱痛:菖蒲(銼)、生地黃(去土,切)、枸杞根(去心)各四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,銼)二兩,生商陸根(去土,切)四兩,生姜(切薄片)八兩。上六味,以清酒三升漬一宿,暴干,復納酒中,以酒盡為度,暴干,搗篩為細散。每服,空心溫酒調一錢匕,日再服。(《圣濟總錄》菖蒲散)
⑨治耳聾:菖蒲根一寸,巴豆一粒(去皮心)。二物合搗,篩,分作七丸,綿裹,臥即塞,夜易之。(《補缺肘后方》菖蒲根丸)
⑩治耳聾耳鳴如風水聲:菖蒲(米泔浸一宿,銼,焙)二兩,豬腎(去筋膜,細切)一對,蔥白一握(擘碎),米(淘)三合。上四味,以水三升半,(先)煮菖蒲,取汁二升半,去滓,入豬腎、蔥白、米及五味作羹,如常法空腹食。(《圣濟總錄》菖蒲羹)
⑾治中暑腹痛:石苗蒲根三至五錢。磨水頓服。(《江西草藥》)
⑿治噤口惡痢,粒米不入者:石菖蒲一兩,川黃連、甘草、五谷蟲各三錢.為末,蜜湯調送少許。(《本草匯言》)
⒀治霍亂吐瀉不止:菖蒲(切焙)、高良姜、青橘皮(去白,焙)各一兩,白術,甘草(炙)各半兩。上五味搗為粗末,每服三錢匕,以水一盞,煎十數(shù)沸,傾出,放溫頓服。(《圣濟總錄》菖蒲飲)
⒁治赤白帶下:石菖蒲、破故紙,等分。炒為末,每服二錢,更以菖蒲浸酒調服,日一服。(《婦人良方》)
⒂治小便一日一夜數(shù)十行:-菖蒲、黃連,二物等分。治篩,酒服方寸匕。(《范汪方》)
⒃治癰腫發(fā)背:生菖蒲搗貼,若瘡干,搗末,以水調涂之。(《經(jīng)驗方》)
⒄治跌打損傷:石菖蒲鮮根適量,甜酒糟少許,搗爛外敷。(《江西草藥》)
⒅治喉痹腫痛:菖蒲根搗汁,燒鐵秤錘淬酒一杯飲之。(《圣濟總錄》)
⒆治諸般亦眼,攀睛云翳:菖蒲自然汁,文武火熬作膏,日點之。(《圣濟總錄》)
⒇治陰汗?jié)癜W:石菖蒲、蛇床子等分,為末。日搽二三次。(《濟急仙方》)
石菖蒲的功效與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