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薇根
60 2023-10-07
【中文名】烏藥(《本草拾遺》)
【類別】根類
【來源】為樟科植物烏藥的根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烏藥,又名:旁其(《本草拾遺》),鳑魮、矮樟(《綱目》),香葉子樹、白葉柴、吹風(fēng)散、青竹香、錢蜞柴、錢柴頭、鹽魚子柴。
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高達(dá)4~5米。根木質(zhì),膨大粗壯,略成念珠狀。樹皮灰綠色。小枝幼時(shí)密被銹色短柔毛,老時(shí)平滑無毛;莖枝堅(jiān)韌,不易斷。葉互生,革質(zhì),橢圓形至廣倒卵形,長3~8厘米,寬1.5~5厘米,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,基部圓形或廣楔形,全緣,上面綠色,有光澤,除中脈外,均光滑無毛,下面灰白色,被淡褐色長柔毛,后變光滑,葉脈3條,基出,極明顯;葉柄短,有短柔毛。傘形花序腋生,幾無總梗;小花梗長1.5~3毫米,被毛,簇生多數(shù)小花;花單性,雌雄異株,黃綠色;花被6片,大小幾相等,廣橢圓形,雄花有雄蕊9枚,排成3輪,最內(nèi)一輪的基部有腺體,花藥2室;雌花有退化雄蕊多枚,子房上位,球形,1室,胚珠1枚。核果近球形,初綠色,成熟后變黑色;ㄆ3~4月。果期10~11月。
生于荒山灌木林中或高草叢中陽光充足、土壤肥沃處。分布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、廣西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陜西等地。
本植物的葉(烏藥葉)、果實(shí)(烏藥子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廣西地區(qū)另有一種烏藥,植物為白膠木,形態(tài)與本種相似,主要區(qū)別:其老葉下面密生金黃色或銹色貼伏柔毛,有光澤。參見千打錘條。
【采集】冬、春二季采挖;以初夏采者粉性大,質(zhì)量好。挖取后,除去須根,洗凈曬干,商品稱為烏藥個(gè)。如刮去栓皮,切片,烘干者,稱為烏藥片。
【藥材】①烏藥個(gè)
呈紡錘形,略彎曲,兩頭稍尖,中部膨大,或成連珠狀,長10~15厘米;膨大部直徑1~2厘米。表面黃棕色或黃褐色,有須根殘痕,具縱皺及橫裂紋,質(zhì)堅(jiān)硬,不易折斷,橫切面類圓形,淺棕色而微紅,稍顯粉性,中心色較深,外層皮部棕色,甚;木質(zhì)部有放射狀紋理及環(huán)紋。氣微香,味微辛苦.以連珠狀、質(zhì)嫩、粉性大、橫斷面淺棕色者為佳。
②烏藥片
分薄片與厚片,均為類圓形片狀,厚片有時(shí)斜切成橢圓形,直徑1~2厘米,厚約1.5毫米;薄片厚1毫米以下。平整而有彈性。切面黃白色至淡棕色而微紅,有放射狀紋理及環(huán)紋。以平整不卷、色淡、無黑斑、不破碎者為佳。
主產(chǎn)浙江、湖南、安徽、廣東、廣西。此外,湖北、江西、陜西、四川、云南、福建等地亦產(chǎn)。習(xí)慣以浙江天臺所產(chǎn)者品質(zhì)最佳,故稱天臺烏藥或臺烏藥。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根含多種倍半萜類成分香樟烯、香樟內(nèi)酯、羥基香樟內(nèi)酯、烏藥醇、烏藥醚、異烏藥醚、烏藥酮。
【炮制】揀去雜質(zhì),分開大小條,用水泡透,根據(jù)季節(jié)注意換水,防止發(fā)臭,及時(shí)撈出切片。如已在鮮時(shí)切片者,篩去灰屑。
【性味】辛,溫。
①《開寶本草》:味辛,溫,無毒。
②《藥品化義》:味辛帶微苦,性溫。
【歸經(jīng)】入脾、肺、腎、膀胱經(jīng)。
①《湯液本草》:入足陽明、少陰經(jīng)。
②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入肺、脾二經(jīng)。
③《本草經(jīng)解》:入足厥陰肝經(jīng)、手太陰肺經(jīng)。
④《本草從新》:上入脾、肺,下通膀胱與腎。
【功用主治】順氣,開郁,散寒,止痛。治氣逆胸腹脹痛,宿食不消,反胃吐食,寒疝,腳氣,小便頻數(shù)。
①《本草拾遺》:主中惡心腹痛,宿食不消,天行疫瘴,膀胱腎間冷氣攻沖背膂,婦人血?dú),小兒腹中諸蟲。
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治一切氣,除一切冷,霍亂及反胃吐食.瀉痢,癰癤疥癩,并解冷熱。
③王好古:理元?dú)狻?br />④《綱目》:治中氣,腳氣,疝氣,氣厥頭痛,腫脹喘息,止小便數(shù)及白濁。
⑤《本草通玄》:理七情郁結(jié),氣血凝停,霍亂吐瀉,痰食稽留。
⑥《玉楸藥解》:破瘀泄?jié)M,止痛消脹。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1.5~3錢;磨汁或入丸、散。
【宜忌】氣虛、內(nèi)熱者忌服。
①《醫(yī)學(xué)入門》:疏散宣通,甚于香附,不可多服。
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病屬氣虛者忌之。婦人月事先期,小便短赤,及咳嗽內(nèi)熱,口渴,口干、舌苦,不得眠,一切陰虛內(nèi)熱之病,皆不宜服。
③《本經(jīng)逢源》:不可見火。
【貯藏】置陰涼干燥處,防蛀。
【選方】①治風(fēng)氣攻疰四肢,骨節(jié)疼痛,遍身頑麻,頭目旋暈;癱瘓,語言蹇澀,筋脈拘攣;腳氣步履艱難,腳膝軟弱;婦人血風(fēng),老人冷氣,上攻胸臆,兩脅刺痛,心腹膨脹,吐瀉腸嗚:麻黃(去根、節(jié))、陳皮(去瓤)、烏藥(去木)各二兩,白僵蠶(去絲、嘴,炒)、川芎、枳殼(麩炒)、甘草(炒)、白芷、桔梗各一兩,干姜(炮)半兩。上為細(xì)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姜三片,棗一枚,煎至七分,溫服。(《局方》烏藥順氣散)
②治冷氣、血?dú)、肥氣、息賁氣、伏梁氣、奔豚氣,搶心切痛,冷汗,喘息欲絕:天臺烏藥(小者,酒浸一夜,炒)、茴香(炒)、青橘皮(去白,炒)、良姜(炒)。等分為末,溫酒、童便調(diào)下。(《衛(wèi)生家寶方》)
③治心腹氣痛:烏藥,水磨濃汁一盞,入橘皮一片,蘇一葉,煎服。(《瀕湖集簡方》)
④治脹滿痞塞,七情憂思所致:天臺烏藥、香附、沉香、砂仁、橘紅、半夏,為末。每服二錢,燈心湯調(diào)。(《亦水玄珠》烏藥順氣散)
⑤治渾身脹痛,氣血凝滯者:香附(鹽、酒、便、醋四分制之)、烏藥,共細(xì)末,酒下四、五分。(《慎齋遺書》香附散)
⑥治七情傷感,上氣喘息,妨悶不食:人參、檳榔、沉香、天臺烏藥。上藥各濃磨水,和作七分盞,煎三、五沸,放溫服。(《濟(jì)生方》四磨湯)
⑦治氣厥頭痛,婦人氣盛頭痛及產(chǎn)后頭痛:川芎藭、天臺烏藥等分,為末。每服二錢,蔥、茶調(diào)下。(《綱目》)
⑧治產(chǎn)后逆氣,食滯脹痛:陳皮、藿香、枳殼各錢半,厚樸一錢,澤瀉、烏藥、香附各二錢,木香七分至一錢,煎服。(《沈氏尊生書》排氣飲)
⑨治胎前產(chǎn)后血?dú)獠缓,腹脹痛:烏藥、香附、?dāng)歸、川芎(俱酒炒)各三錢。水煎服。(《本草切要》)
⑩治產(chǎn)后腹痛:天臺烏藥、杜當(dāng)歸,為末,豆淋酒調(diào)下。(《朱氏集驗(yàn)醫(yī)方》烏藥散)
⑾治小腸疝氣烏藥一兩,升麻八錢。水二鐘,煎一鐘,露一宿,空心熱服。(《孫天仁集效方》)
⑿治干濕腳氣烏藥一兩,蒔蘿一分(二味炒令黃色)。同為末,溫酒下二錢。若是干腳氣,用苦楝子一個(gè),柏漿水一升,煎至五合,調(diào)下。(《博濟(jì)方》烏藥散)
⒀治腳氣掣痛,初發(fā)時(shí):土烏藥,不犯鐵器,布揩去土,瓷瓦刮屑,好酒浸一宿,次早空心溫服,溏泄即愈,入麝少許尤佳,痛入腹者,以烏藥同雞子,瓦罐中水煮一日,去雞子,切片蘸食,以湯送下。(《永類鈐力》)
⒁治腎經(jīng)虛寒,小便滑數(shù)及白濁等疾:天臺烏藥(細(xì)銼)、益智子(大者,去皮,炒)。上等分,為末,別用山藥炒黃為末,打糊丸,如梧桐子大,曝干。每服五十丸,嚼茴香數(shù)十粒,鹽湯或鹽酒下。(《魏氏家藏方》固真丹,即《婦人良方》縮泉丸)
⒂治小兒慢驚,昏沉或搐:烏藥磨水灌之。(《濟(jì)急仙方》)
⒃治小兒疳積:天臺烏藥、雞內(nèi)金、五谷蟲各等分,加入青黛%5(例如臺烏藥凈末用一兩,青黛用五分)。共研細(xì)末,和勻。每晨空腹用溫開水送服一至三錢,連服一月。(《浙江中醫(yī)雜志》烏金散。12:32(560),1958)
⒄治瀉血,血。簽跛幉灰远嗌伲炕馃嫘,搗羅為末,陳粟米飯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米飲下。(《圣濟(jì)總錄》烏金丸)
⒅治跌打損傷(背部傷尤宜):烏藥一兩,威靈仙五錢。水煎服。(《江西草藥》)
⒆風(fēng)濕麻痹。用烏藥一百兩、沈香五十兩、人參三兩、甘草四兩,共研為末。每服半錢,空心服,姜鹽湯送下。此方名烏沈湯。
⒇一切氣痛。用烏藥(酒浸一夜后炒)、茴香(炒)、青桔皮(去白,炒)、良姜(炒),等分為末,以溫酒加童便調(diào)下。
(21)幾種常見病。用香附、烏藥,等分為末,每服一至二錢,飲食不進(jìn),姜棗湯送下;瘧疾,干姜白鹽湯送下;腹中有蟲,檳榔湯送下;頭風(fēng)虛腫,茶湯送下;婦女冷氣,米湯送下;產(chǎn)后血攻心、脾痛。童便送下;婦女血海痛,男子疝痛,茴香湯送下。
(22)小腸疝氣。用烏藥一兩、升麻八錢,加水二碗,煎成一碗,露一宿,煨熱,空心服。
(23)腳氣扯痛。用烏藥刮屑,浸酒中一宿,次早空心溫服。溏泄好愈。加麝香少許更好。
(24)血痢。用烏藥燒存性,研為末,加陳米飯做成刃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米湯送下。
(25)咽喉閉痛。用生烏藥,加酸醋二碗,煎成一碗,先噙后咽,吐出痰涎好愈。
埃蕾 (《中國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) 【來源】為龍膽科植物百金花的帶花全草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百金花 一年生草本,高20~30厘米。莖四棱形,有分枝。葉對生,無柄,披針形,長1.5~2厘...
艾納香 (《開寶本草》) 【異名】大風(fēng)艾、牛耳艾、大風(fēng)葉、紫再楓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,再風(fēng)艾(《嶺南采藥錄》),大艾、大楓草(《中國樹木分類學(xué)》),大骨風(fēng)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,大...
艾實(shí) (《藥性論》) 【異名】艾子(《食療本草》)。 【來源】為菊科植物艾的果實(shí)。植物形態(tài)詳艾葉條。 【采集】9~10月,果實(shí)成熟后采收。 【性味】①《日華子本草):暖,無毒。 ②...
雞骨草 (《嶺南采藥錄》) 【異名】黃頭草、黃仔世、大黃草(《嶺南采藥錄》),假牛甘子、紅母雞草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,豬腰草(《廣東中藥》Ⅱ),黃食草、小葉龍鱗草(廣州部隊(duì)《常...
【中文名】香櫞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 【類別】 果實(shí)類 【來源】 為蕓香科植物枸櫞或香圓的成熟果實(shí)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 ①枸櫞(楊孚《異物志》),又名:戕緣子(《南方草木狀》),香泡樹、香...
讓閭 《本經(jīng)》) 【異名】讓蘆(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),讓閭草(《千金翼方》),讓閭蒿(《廣利方》),淹茼(《履?巖本草》),覆閭(《綱目》),臭蒿(《藥材資料匯編》)。 【來源】為菊科植物...
白豆蔻 (《本草拾遺》) 【異名】多骨(《本草拾遺》),殼蔻(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),白蔻(《本草經(jīng)解》)。 【來源】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實(shí)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白豆蔻 多年生草本。根莖匍匐,粗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