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丁茶
189 2023-09-28
鉤吻
(《本經(jīng)》)
【異名】野葛(《本經(jīng)》),秦鉤吻、毒根(《吳普本草》),冶葛、胡蔓草(《南方草木狀》),黃野葛(《千金方》),除辛(《蜀本草》),吻莽、斷腸草(《夢溪筆談》),黃藤、爛腸草(《綱目》),朝陽草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,大茶藥、虎狼草(《嶺南采藥錄》),梭葛草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,黃花苦晚藤(《廣西藥植圖志,),黃猛菜(《廣西中藥志》),大茶藤、大炮葉(《中國藥植圖鑒》),苦晚公、荷班藥(《嶺南草藥志》),發(fā)冷藤、大茶葉、藤黃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,大雞苦蔓、羊帶歸、梭柙(《南方主要有毒植物》)。
【來源】為馬錢科植物胡蔓藤的全草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胡蔓藤
常綠藤本,枝光滑。葉對生,卵狀長圓形至卵狀披針形,長7~12厘米,闊2~5.5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或近圓形,全緣;葉柄長1.2厘米。3歧分枝的聚傘花序,頂生或腋生;花小,黃色;苞片2,小而狹;萼片5,分離,長約3毫米;花冠漏斗狀,先端5裂,長1~1.6厘米,內有較淡的紅色斑點,裂片卵形,先端尖,較花筒為短;雄蕊5;子房上位,2室,花柱絲狀,柱頭4裂。蒴果卵狀橢圓形,長10~14毫米,直徑6~8毫米,分裂為2個2裂的果瓣。種子多數(shù),有翅;ㄆ8~11月。果期12月至翌年2月。
生于向陽的山坡、路邊的草叢或灌叢中。分布浙江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貴州、云南。
本植物的根(大茶藥根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【采集】全年可采。
【化學成分】根、莖、葉含生物堿鉤吻素子、寅、卯、甲、丙、辰,其中鉤吻素子的含量最高,鉤吻素寅性劇毒,為最重要的有效成分。另報道福建產(chǎn)鉤吻根中含鉤吻素甲、子、卯、丁、戊;廣東產(chǎn)鉤吻根中含鉤吻素子、卯、丁、戊。
【藥理作用】根、莖、葉三部分均有劇毒。對于大茶藥和北美大茶藥之化學與藥理,卅年代我國學者有較詳盡的研究。鉤吻的主要毒性成分為鉤吻素子、鉤吻素寅、鉤吻素卯等。其作用性質與北美鉤吻中所含生物堿鉤吻素甲、鉤吻素乙相似,但毒力稍遜,鉤吻素寅對家兔之最小致死量為0.8毫克/公斤。中毒之主要癥狀為呼吸麻痹,輕者呼吸困難,重者死于呼吸停止。致死量之鉤吻素乙使動物呼吸停止后,心臟仍繼續(xù)跳動,呼吸之抑制并非中樞性,去大腦或切斷迷走神經(jīng)均不影響鉤吻素乙對呼吸的抑制,麻黃堿、印防已毒素亦無顯著解救作用。另一方面,對末梢性的神經(jīng)肌肉裝置,并無直接麻痹作用。鉤吻素乙對連神經(jīng)之離體膈肌,能抑制并停止其節(jié)律收縮,與在位膈肌之作用相同。呼吸停止后直接刺激膈神經(jīng),仍能引起膈肌收縮。此外,在動物中毒后,皆表現(xiàn)眼瞼下垂、垂頭、腳軟、全身肌肉虛弱,故推測其作用在脊髓運動神經(jīng)原之麻痹。
鉤吻素甲對小鼠有鎮(zhèn)痛作用,其有效劑量與中毒劑量相近。但也有報告,如與阿斯匹林合用則鎮(zhèn)痛作用增強,勝過單用時之效力,并稱在臨床上也獲得較好效果,推薦的劑量,阿斯匹林為300~500毫克,鉤吻素甲為0.5~2毫克。
鉤吻素乙對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無顯著作用。對離體蛙心有抑制作用,此可被氯化鋇、腎上腺素所拮抗,但阿托品無效。小量時引起脈搏加速,乃由于迷走張力之降低,此時血壓可仍無明顯變化;大量時則抑制心臟而招致血壓下降,降壓主要由于心臟之抑制,部分也由于血管運動中樞興奮性的下降;中毒量可引起心室顫動。鉤吻素甲能阻斷電刺激心迷走神經(jīng)或注射乙酰膽堿引起之降壓反應。它有微弱的5-羥色胺樣作用,能加強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。對犬、兔小腸及子宮,小量略興奮,大量抑制,乃對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國產(chǎn)鉤吻對平滑肌亦呈抑制作用,并與乙酰膽堿、氯化鋇相拮抗。鉤吻素甲無箭毒樣作用,不麻痹神經(jīng)節(jié),亦無中樞鎮(zhèn)靜作用。國產(chǎn)鉤吻與鉤吻素甲有散大瞳孔的作用。
臨床上有用鉤吻素甲治療神經(jīng)痛,特別是三叉神經(jīng)痛,也有用其酊劑治急性脊髓灰白質炎。由于其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相距甚近,故應用時需十分小心,嚴密觀察,特別是呼吸的情況。局部可用于擴瞳,但刺激性大,因而限制了它的應用。
【性味】辛苦,溫,有毒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辛,溫。
②《吳普本草》:雷公:有毒。
③《別錄》:有大毒。
④《嶺南采藥錄》:苦,寒,有大毒。
⑤《廣西藥植圖志》:辛微苦,有大毒。
【功用主治】祛風,攻毒,消腫,止痛。治疥癩,濕疹,瘰疬,癰腫,疔瘡,跌打損傷,風濕痹痛,神經(jīng)痛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主金瘡,乳?,中惡風,咳逆上氣,水腫。
②《別錄》:破百積,腳膝痹痛,四肢拘攣,惡瘡疥蟲。
③《蜀本草》:主喉痹咽中塞、聲變,咳逆氣,溫中。
④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祛風毒,洗?癩。
⑤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紫者破血積,青者破痰積。
⑥《嶺南采藥錄》:不論根莖葉,以之煎水外洗,能散風熱毒,洗疥癩及癬。凡花柳毒、下疳,以之煎濃汁,浸二、三次。
⑦《廣西藥植圖志》:搗爛外敷治跌打瘀腫,外傷出血,梅毒惡瘡,風痹;制膏敷貼消腫瘤。
⑧廣州空軍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攻毒拔毒,殺蟲,止癢,散瘀止痛。治皮膚濕疹,跌打損傷,閉合性骨折。
【用法與用量】外用:搗敷或研末調敷;煎水洗或煙熏。
【宜忌】本品有劇毒,只作外用,切忌內服。
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:半夏為之使,惡黃芩。
【選方】①治疥癩:斷腸草、白芷、青黛、五倍子、枯礬、馬前子、蛇退各二錢,梅片四分,松香、雄黃各一錢五分。共為細末,以蠟油熔化和藥膏貼之。(《嶺南草藥志》)
②治瘰疬:斷腸草根,紅老木薯,二味酌量。共搗爛,用酸醋煎一小時取起,候冷敷患處,連敷三天。(《嶺南草藥志》)
③治癰瘡腫毒:生斷腸草四兩,黃糖五錢。共搗敷患處。(《廣西藥植圖志》)
④治癰疽:斷腸草曬干研末后,混合凡士林,制成軟膏敷患處。
⑤冶遠年臁瘡:鮮大茶藥一斤,煎水洗患處,日洗數(shù)次,洗后將藥葉一張貼瘡口。
⑥治瘭疽:大茶藥葉、石灰。二味搗爛,貼患指第三節(jié),有膿即潰,無膿即消。(④方以下出《嶺南草藥志》)
⑦治風濕關節(jié)痛:干斷腸草一兩,防風二錢,獨活一錢。共研粗末,用紙卷燒煙熏患處。(《廣西藥植圖志》)
⑧治刀傷:斷腸草搗爛,敷傷口。(《嶺南草藥志》)
【中毒】本品劇毒,根和葉(尤其是嫩葉)毒性最大。誤服后極易引起中毒,甚或致死。中毒時主要表現(xiàn):①神經(jīng)肌肉癥狀:眩暈,言語含糊,肌肉弛緩無力,吞咽困難,呼吸肌周圍神經(jīng)麻痹,共濟失調,昏迷等;②眼部癥狀:復視,視力減退,瞼下垂,瞳孔散大等;③消化系癥狀:口腔、咽喉灼痛,惡心,嘔吐,腹痛,腹瀉,便秘,腹脹等;④循環(huán)及呼吸系癥狀:早期心跳緩慢,以后加快,呼吸困難,呼吸麻痹,虛脫等。癥狀出現(xiàn)快慢,與服法有關。用根煎水或服新鮮嫩芽,癥狀多立即出現(xiàn),服根者癥狀出現(xiàn)較慢,有2小時始出現(xiàn)者。解救方法:洗胃,催吐,導瀉,輸液及對癥治療。中藥可用三黃湯(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甘草)灌服,蕹菜汁灌服或積雪草搗爛拌茶油灌服,金銀花連葉搗爛榨汁拌黃糖灌服,細葉黃梔子(茜草科)加茅根煎水灌服。民間經(jīng)驗,用新鮮羊血乘熱灌服解救,臨床證實,確有效果。
葛仙米 (《綱目拾遺》) 【異名】地耳、地踏菇、鼻涕肉(《野菜博錄》),天仙菜、天仙米(《綱目拾遺》),地軟、地木耳(《陜西中草藥》)。 【來源】為念珠藻科植物葛仙米的藻體。 【...
狗毛 (《別錄》) 【來源】為犬科動物狗的毛。動物形態(tài)詳狗肉條。 【功用主治】①《別錄》:主產(chǎn)難。 ②《綱目》:燒灰湯服一錢。治邪瘧;尾(毛)燒灰,敷火傷。 【選方】治熱油湯...
枸骨根 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 【異名】功勞根(《浙江民間草藥》)。 【來源】為冬青科植物枸骨的根,詳枸骨葉條。 【采集】全年可采。 【性味】①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苦,微寒,無毒。...
枸杞子 (《別錄》) 【異名】茍起子(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),甜菜子(《救荒本草》),杞子(《藏府藥式補正》),紅青椒、構蹄子(《河南中藥手冊》),狗奶子(《江蘇植藥志》),枸杞果(《河北...
骨碎補 (《本草拾遺》) 【異名】猴姜、胡猻姜(《本草拾遺》),石毛姜(《日華子本草》),石庵閭(《開寶本草》),過山龍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,石巖姜(《草木便方》),石良姜(《分類草...
蒼耳花 (《綱目》) 【來源】為菊科植物蒼耳的花或花蕾,植物形態(tài)詳蒼耳條。 【功用主治】①《綱目》:主白癩頑癢。 ②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治白痢。 【用法與用量】內服:煎湯,...
海狗油 (《綱目拾遺》) 【來源】為海豹科動物海豹的脂肪油。動物形態(tài)參見海狗腎條。 【采集】取海豹的脂肪,入鍋熬煉,濾取凈曲。 【性味】性熱。 【功用主治】善消利。治三焦?jié)?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