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薇根
60 2023-10-07
穿破石
(《嶺南采藥錄》)
【異名】柘根(《千金方》),川破石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,地棉根、拉牛入石(《嶺南采藥錄》),黃蛇(《廣東中藥》)。
【來源】為桑科植物小柘樹或柘樹的根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①小柘樹,又名:奴柘(《本草拾遺》),隈枝(《益部方物略記》),隈支(《綱目》),?芝(《云谷雜記》),構(gòu)棘、九層皮、假荔枝、猴歡喜、山荔枝,黃金刺、鳥不踏、老鼠刺、飯團?、野梅子。
常綠直立或攀援狀灌木,高2~4米。根皮柔軟,黃色。枝灰褐色,光滑,皮孔散生,具粗壯、直立或微彎的棘刺,長5~10毫米。單葉互生,革質(zhì),倒卵狀披針形、橢圓形或長橢圓形,長4~9厘米,寬1.5~2.8厘米,先端鈍或漸尖,基部楔形,全緣,兩面無毛;葉柄長5~10毫米,花單性,雌雄異株;頭狀花序單生或成對,具短柄,被柔毛:雄花序徑6毫米,花被片3~5,楔形,不相等,被毛;雌花序球狀,結(jié)果時增大,徑約1.8厘米,花被片4,頂端厚,被茸毛。聚花果球形,肉質(zhì),直徑達5厘米,被毛,瘦果包裹在肉質(zhì)的花被和苞片中;ㄆ4~5月。果期9~10月。
生于山坡、溪邊、灌叢中。分布湖南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等地。
本植物樹干上的棘刺(奴柘刺)、果實(山荔枝果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②柘樹,詳"柘木"條。
【采集】全年可采。挖出根后,削去支根,洗凈,截段曬干,或開片曬干。
【藥材】干燥根呈圓柱形,極少分枝,粗細不一,粗者可達5~6厘米。外表栓皮橙黃色或橙紅色,有細密橫皺紋,菲薄如紙,極易脫落;栓皮脫落后,表面現(xiàn)灰黃色,并有棕黃色或橙黃色斑塊。質(zhì)堅硬。橫切面皮部薄,纖維性,木部發(fā)達,黃色,滿布細小密集的針孔狀導(dǎo)管,中心或有小的髓部。以皮色黃、根條勻、無須根者為佳。
產(chǎn)廣東、廣西、福建等地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小柘樹根含黃酮甙、酚類、氨基酸、有機酸、糖類。
【炮制】洗凈,潤透,斜切薄片,曬干。
【性味】淡微苦,涼。
①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"味甜,性平。"
②《閩東本草》:"味甘,性溫。"
③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淡微苦,微涼。"
④《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》:"微苦微甘,性平,無毒。"
⑤《云南中草藥選》:"淡微甘,涼。"
【功用主治】祛風(fēng)利濕,活血通經(jīng)。治風(fēng)濕關(guān)節(jié)疼痛,黃疸,淋濁,蠱脹,閉經(jīng),勞傷咳血,跌打損傷,疔瘡癰腫。
①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"治瘡瘍疥癬。"
②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"治酒頂,消蠱脹;浸酒祛風(fēng)。"
③《本草求原》:"壯筋骨,活血,理跌打。"
④《嶺南采藥錄》:"祛風(fēng)濕,十蒸九曬;治跌打,酒煎服;肩瘡和蜜搗敷。"
⑤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血通經(jīng),治淋濁,去遠年瘀積、結(jié)石。"
⑥《閩東本草》:"健脾益胃,舒筋活絡(luò),祛風(fēng)濕,去瘀血。治腰痛、關(guān)節(jié)痛,虛勞黃腫,脾虛泄瀉。"
⑦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涼血散瘀。治經(jīng)閉。"
⑧《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》:"清熱活血,止咳祛痰,治勞傷咳血。"
⑨《云南中草藥選》:"消炎止痛,治流行性腮腺炎,癤腫。"
⑩《福建中草藥》:"清熱利濕。治濕熱黃疸,濕熱痹,疔瘡癰腫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2~4錢(鮮者1~2兩);或浸酒。外用:搗敷。
【宜忌】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孕婦忌用。"
【選方】①治肺癆,風(fēng)濕:穿破石、鐵包金、甘草。同煎服。(《廣東中藥》)
②治體虛白帶:柘樹根一兩。水煎服。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
③治挫傷:?芝根和糯米搗敷。(《浙江中藥資源名錄》)
④治耳久聾鳴,或有汁出,皆由腎虛。致多年不瘥:故鐵三十斤(燒令赤,以水五斗,漬鐵三宿,澄清),菖蒲七斤(切,以水一石,煮取五斗,去滓,澄清),柘根三十斤(以水一石,煮取五斗,去滓,澄清)。上藥,合成一石五斗,用米二石,并曲三斗,釀如常法,候酒熟即開,用磁石三斤,搗羅為末,納酒中,漬三宿。日夜恒飲之,取醉為度,候聽聞人語乃止。(《圣惠方》鐵漿酒)
⑤治小兒心熱,重舌,鵝口:柘根(銼)五升。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去滓更煎,取五合。細細敷之,數(shù)數(shù)為之。(《千金方》)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治療急、慢性肝炎
取穿破石2斤,五指毛桃半斤,葫蘆茶3兩,加水浸過藥面煮2次,藥液合并濃縮至1500毫升,加白糖300克及防腐劑,靜置過濾。每次45毫升,對急性黃疸型肝炎及較重的慢性肝炎日服二次,輕癥慢性肝炎日服一次,均以30天為一療程。經(jīng)治72例,臨床治愈35例(急性黃疸型17例,慢性肝炎18例);好轉(zhuǎn)25例(急性黃疸型6例,慢性肝炎19例);無效12例(慢性肝炎)。
臭梧桐子 (《嶺南采藥錄》) 【來源】為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果實或帶宿萼的果實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臭梧桐"條。 【功用主治】《上海常用中草藥》:"祛風(fēng)濕,平喘。" 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臟:煎湯,3~5錢。外用:...
橙皮 (《嶺南采藥錄》) 【異名】黃果皮、理陳皮(《滇南本草》)。 【來源】為蕓香科植物甜橙的果皮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甜橙"條。 【采集】冬季或春初,收集剝下的果皮,曬干或烘干。 【藥材】完整果皮呈瓣狀,略...
橙葉 (《嶺南采藥錄》) 【來源】為蕓香科植物甜橙葉片,植物形態(tài)詳"甜橙"條。 【化學(xué)成分】橙葉含揮發(fā)油0.2~0.3%,其中的主要成分為芳樟醇、檸檬醛和檸檬烯等。 【功用主治】《嶺南采藥錄》:"搗爛...
殘槁世 (《嶺南采藥錄》) 【異名】楠木根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,大疳根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。 【來源】為樟科植物潺槁樹的根、根皮或樹皮、葉、種子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潺槁樹,又名:潺槁木姜、厚皮楠、香膠木、...
布狗尾 (《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 【異名】土狗尾(《嶺南采藥錄》),長穗貍尾草,兔狗尾(《嶺南草藥志》),貓公樹(廣州空軍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。 【來源】為豆科植物長穗貓尾草的全草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...
斑竹殼 (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) 【異名】斑竹衣。 【來源】為禾本科植物剛竹的籜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斑竹根"條。 【功用主治】清血熱;燒灰吃,透斑疹。 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(去毛),2~3錢;或燒灰沖服...
荸薺 (《日用本草》) 【異名】芍、鳧茈(《爾雅》),腮菇、水芋、烏芋(《廣雅》),烏茨(陶弘景),鳧茨(孟詵),?臍(《本草衍義》),黑山棱(《博濟方》),地栗(《通志》),鐵?臍(《救荒本草》)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