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蟬花
178 2023-09-28
大麥
(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)
【別名】麰(《廣雅》),倮麥,麰麥(陶弘景),牟麥(《綱目》),飯麥、赤膊麥(《醫(yī)林纂要》)。
【來源】為禾本科植物大麥的果實(shí)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大麥
一年生草本,高60~100厘米。稈直立,光滑無毛。葉鞘無毛,有時(shí)基生葉的葉鞘疏生柔毛,葉鞘先瑞兩側(cè)具彎曲溝狀的葉耳;葉舌小,長儀l~2毫米,膜質(zhì);葉片扁平,長披針形,長8~18厘米,寬6~1B毫米,上面粗糙,下面較平滑。穗狀花序,長4~10厘米,分為若干節(jié),每節(jié)著生3枚完全發(fā)育的小穗,小穗長約2厘米,通常無柄,每小穗有花1朵,內(nèi)外穎均為線形或線狀披針形,微被短柔毛,先瑞延長成短芒,長僅8~14毫米;外稃長圓狀披針形,光滑,具5條縱脈,中脈延長成長芒,極粗糙,長8~13厘米,外稃與內(nèi)稃等長;雄蕊3枚;子房1枚,花柱分為2枚。穎果與內(nèi)外稃愈合,罕有分離者,穎果背有溝;ㄆ3~4月。果期4~5月。
全國各地均有栽培。
本植物的枯黃莖稈(大麥秸)、發(fā)芽的穎果(麥芽)、幼苗(大麥苗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【性味】甘咸,涼。
①《別錄》:"味咸,微寒,無毒。"
②《本草衍義》:"性平,涼。"
【歸經(jīng)】《要藥分劑》:"入脾、胃二經(jīng)。"
【功用主治】和胃,寬腸,利水。治食滯泄瀉,小便淋痛,水腫,湯火傷。
①《別錄》:"主消渴,除熱,益氣,調(diào)中。"
②《唐本草》:"大麥面平胃,止渴,消食,療脹。"
③《崔禹錫食經(jīng)》:"主水痮。"
④《本草拾遺》:"調(diào)中止泄。"
⑤《綱目》:"寬胸下氣,涼血,消積,進(jìn)食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1~2兩;或研末。外用:炒研調(diào)敷或煎水洗。
【宜忌】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:"蜜為之使。"
【選方】①治卒小便淋澀痛:大麥三兩,以水二大盞,煎取一盞三分,去滓,入生姜汁半合,蜜半合,相和。食前分為三服服之。(《圣惠方》)
②治麥芒入目:煮大麥汁洗之。(孫思邈)
③治蠼螋尿瘡:大麥研末調(diào)敷,日三上。(《傷寒類要》)
④治湯火灼傷:大麥炒黑,研末,油調(diào)搽之。(《綱目》)大麥面作稀糊。令咽之,既滑膩,容易下咽,以助胃氣。"
大麥秸 (《綱目》) 【來源】為禾本科植物大麥成熟后枯黃的莖稈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大麥"條。 【藥理】大麥秸中,含有多糖成分,初步動(dòng)物試驗(yàn),具有抗癌作用。 【性味】味甘苦,性溫,無毒。 【歸經(jīng)】入脾、肺二經(jīng)...
大麥醋糟 (《食療本草》) 【來源】為大麥制醋后剩余之糟粕。 【性味】《綱目》:"酸,微寒,無毒。" 【功用主治】《食療本草》:"主氣滯風(fēng)壅,手臂腳膝痛,炒醋糟裹之。"...
大蒜 BulbusAllii (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) 【異名】胡蒜(崔豹《古今注》),葫(《別錄》),獨(dú)蒜(《普濟(jì)方》),獨(dú)頭蒜(《補(bǔ)缺肘后方》)。 【來源】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鱗莖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大蒜 多...
大麥苗 (《綱目》) 【來源】為禾本科植物大麥的幼苗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大麥"條。 【功用主治】①《傷寒類要》:"治諸黃,利小便,杵汁日日服。" ②《綱目》:"治冬月面目手足皸瘃,煮汁洗之。"...
大薊 (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) 【異名】馬薊(《范汪方》),虎薊(陶弘景),刺薊、山牛蒡(《日華子本草》),雞項(xiàng)草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,雞腳刺(《滇南本草》),野紅花(《綱目》),茨芥(《本草述》),牛觸嘴、鼓...
薅田藨根 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 【異名】茅莓根(《福建中草藥》)。 【來源】為薔薇科植物茅莓的根。植物形態(tài)詳薅田?條。 【化學(xué)成分】根含鞣質(zhì)4.5%,糖2.3%,黃酮甙1.6%。 【性味】甘苦...
巖檀香(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) 【異名】土地瓜、山梨兒。 【來源】為杜鵑花科植物蒼山越橘的球根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蒼山越橘 灌木,高約80厘米。地下多球形的根,內(nèi)面白色,汁液味甜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