棉花子
174 2023-09-28
楓柳皮
(《唐本草》)
【異名】楓楊皮(《湖南藥物志》)。
【來源】為胡桃科植物楓楊的樹皮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楓楊,又名:柜柳(《爾雅》郭璞注),楓柳(《唐本草》),樺柳、鬼柳(《群芳譜》),麻柳(《草木便方》),溪麻柳、大葉柳、水槐樹、溪櫸、溪楊、燕子樹、柳絲子、嵌寶楓、平陽柳、蜈蚣柳、臭樹柳、溪口樹、枸樹、櫸仔、元寶樹。
落葉喬木,高可達(dá)18米。樹皮幼時赤褐色,平滑,老則黑灰色起裂;枝有長軟毛。葉互生;單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,長20~30厘米;小葉11~25片,但頂端小葉往往不存在,葉軸有窄翅并被短毛;小葉橢圓形至長橢圓形,長4~10厘米,寬2~3厘米,先端尖或鈍,基部偏斜,邊緣有細(xì)齒,上面綠色、平滑,下面主脈及葉腋有毛。花黃綠色,雌雄同株,賽荑花序;雄花序腋生,數(shù)個一簇,生于老枝上;花被苞片狀,先端裂成1~4片;雄蕊6~8枚;雌花序生于當(dāng)年枝的頂端,花柱單一,柱頭2裂,于房1室,具1胚珠。堅(jiān)果,成熟時兩側(cè)小苞增大成長圓形或稍窄的翅,果序下垂,長約30厘米,外果皮薄,內(nèi)果皮堅(jiān)硬。花期5月。
多生于溪邊、河岸,但較干燥之處亦能生長。分布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貴州、云南、四川、甘肅、陜西、山東等地。
本植物的根及須根或根皮(麻柳樹根)、葉(麻柳葉)、果實(shí)(麻柳果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【采集】全年可采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樹皮含鞣質(zhì)。
【性味】《唐本草》:"辛,大熱,有毒。"
【功用主治】治齲齒痛,疥癬,湯火傷。
①《唐本草》:"主風(fēng)、齲齒痛。"
②《東北藥植志》:"洗疥瘡等皮膚病。"
③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"止癢,殺蟲。加鹽可以治癬。"
④《四川中藥志》:"殺蟲,解毒。涂湯、火傷及久瘡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外用:搗絨塞牙縫,煎水含漱或熏洗,或酒精浸搽。
【宜忌】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"禁口服。"
【選方】①治牙痛:麻柳皮搗絨,塞患處或噙用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)
②治疥癬:楓楊皮、黎辣根、羊蹄根。用酒精浸搽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③治癩?頭:楓楊鮮樹皮四兩、皂莢子二兩(搗碎)。水煎,洗患處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治療燒傷
取楓楊樹二層皮2斤,地榆根0.5斤,烏桕根皮0.5斤,加水適量,煎至500毫升,過濾。用藥前應(yīng)清潔創(chuàng)面,除去異物和膿性分泌物,剪除水泡,然后噴上藥液。治療14例,均有一定效果。
榧子 (《唐本草》) 【異名】彼子(柀子)(《本經(jīng)》),榧實(shí)(《別錄》),羆子(陶弘景),玉山果(《東坡詩集》),赤果、玉榧(《日用本草》)。 【來源】為紅豆杉科植物榧的種子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榧(《別錄...
冬瓜子 (《唐本草》) 【異名】白瓜子(《本經(jīng)》),瓜子、瓜瓣(《金匱要略》),冬瓜仁(《別錄》),瓜犀(《荊楚歲時記》)。 【來源】為葫蘆科植物冬瓜的種子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冬瓜"條。 【采集】食用冬瓜時...
地不容 (《唐本草》) 【異名】解毒子(《唐本草》),地不榮(《滇南本草圖說》),地芙蓉(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),烏龜梢、金絲荷葉(《滇南本草圖譜》),地烏龜(《昆明藥植調(diào)查報告》),金線吊烏龜、山烏龜、...
大青葉 (《唐本草》) 【異名】大青(《本草經(jīng)集莊》)。 【來源】為馬鞭草科植物路邊青、寥科植物蓼藍(lán)、十字花科植物菘藍(lán)、草大青或爵床科植物馬藍(lán)等的葉或枝葉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大青根"、"藍(lán)實(shí)"、"板藍(lán)根"各...
大黃莖 (《唐本草》) 【來源】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、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等的地上莖或嫩苗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大黃"條。 【性味】①《唐本草》:"味酸。" ②《中國醫(yī)學(xué)大辭典》:"苦,寒,無毒。" 【功用主治...
刺蒺藜 (《本草衍義》) 【異名】茨(《詩經(jīng)》),蒺藜(《毛詩傳》),蒺藜子、旁通、屜人、止行、豺羽、升推(《本經(jīng)》),即藜(《別錄》),白蒺藜(《藥性論》),杜蒺藜(《圣惠方》),休羽(《綱目》),...
芡實(shí)葉 (《綱目》) 【異名】雞頭盤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,刺荷葉(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)。 【來源】為睡蓮科植物芡實(shí)的葉。植物形態(tài)詳芡實(shí)條。 【功用主治】治胞衣不下,吐血。 ①《隨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