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薇根
60 2023-10-07
紅豆蔻
(《藥性論》)
【異名】紅豆(王好古),紅蔻(《本草述鉤元》),良姜子(《廣西中藥志》)。
【來源】為姜種植物大高良姜的果實(shí)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大良姜"條。
【采集】秋季果實(shí)變紅時(shí)采摘,曬干或陰干。
【藥材】干燥果實(shí)橢圓球形,長0.8~1.5厘米,直徑0.7~1厘米。一端有一小凹點(diǎn)(果柄痕),另一端冠以殘留的淡黃色花被,長可達(dá)5毫米。外皮紅棕色或棗紅色,略皺縮,質(zhì)薄,手捻之即碎。內(nèi)含6粒種子,呈扁圓四面形或三角狀多面形,黑棕色或紅棕色,微有光澤,外附一層白色薄膜,破開內(nèi)為灰白色。有香氣,味辛辣。以顆粒飽滿、氣味辛辣者為佳。
主產(chǎn)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
【炮制】揀去雜質(zhì),篩去灰屑,用時(shí)搗碎。
【性味】辛,溫。
①《藥性論》:"味苦辛。"
②《開寶本草》:"味辛,溫,無毒。"
③《綱目》:"辛,熱。"
【歸經(jīng)】《綱目》:"入手、足太陰經(jīng)。"
【功用主治】散寒,燥濕,消食。治脘腹冷痛,嘔吐泄瀉,噎膈反胃,瘧疾,痢疾。
①《藥性論》:"治冷氣腹痛,消瘴霧氣毒,去宿食,溫腹腸,吐瀉,痢疾。"
②《本草拾遺》:"治腸虛水瀉,心腹絞痛,霍亂,嘔吐酸水,解酒毒。"
③《綱目》:"治噎膈反胃,虛瘧寒脹,燥濕散寒。"
④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"止嘔進(jìn)食,大補(bǔ)命門相火。"
⑤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溫中散寒,醒脾燥濕。"
⑥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外用治汗斑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0.8~1.5錢。外用:研末搐鼻或調(diào)搽。
【宜忌】陰虛有熱者忌服。
①《藥性論》:"多食令人舌粗,不思飲食。"
②《生生編》:"最能動火傷目,致衄,食料不宜用之。"
③《綱目》:"脾肺素有伏火者禁用。"
【選方】①治腹痛體冷,嘔沫,不欲食:紅豆蔻(去皮),蓽茇、桂心、白術(shù)、當(dāng)歸(研,微炒)、人參(去蘆頭)各半兩,附子一兩(炮裂,去皮、臍),白豆蔻三分(去皮),干姜半兩(炮裂,銼),陳橘皮三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川椒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三分。上藥搗羅為末,煉蜜和搗三、二百杵,丸如梧桐子大。不計(jì)時(shí)候,以生姜湯下三十丸。(《圣惠方》紅豆蔻丸)
②治風(fēng)寒牙痛:紅豆蔻為末,隨左右以少許搐鼻中,并摻牙取涎,或加麝香。(《衛(wèi)生家寶方》)
防風(fēng)花 (《藥性論》) 【來源】為傘形科植物防風(fēng)的,詳"防風(fēng)"條。 【功用主治】《藥性論》:"主心腹痛,四肢拘急,行履不得,經(jīng)脈虛羸,骨節(jié)間疼痛。" 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.5錢。...
豆蔻 FructusAmomiRotundus (英)JaveAmonumFruit 【別名】 白豆蔻、圓豆蔻、原豆蔻、扣米。 【來源】 為姜科植物爪哇白豆蔻AmomumcompactumSoland...
豆蔻花 (《飲片新參》) 【來源】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花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白豆蔻"條。 【采集】夏季采。揀去花梗,曬干。 【藥材】干燥花朵,呈扁壓的長形塊片,外表淡黃色,外面包被膜質(zhì)狀的花被,有明顯縱脈,下...
冬瓜瓤 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 【異名】冬瓜練(《藥性論》)。 【來源】為葫蘆種植物冬瓜的果觚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冬瓜"條。 【性味】《藥性論》:"味甘,平。" 【功用主治】清熱,止渴,利水,消腫。治煩渴,水腫,...
丁香 (《藥性論》) 【別名】丁子香(《齊民要術(shù)》),支解香、雄丁香(《本草蒙筌》),公丁香(《本草原始》)。 【來源】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丁香 常綠喬木,高達(dá)10米。葉對生;葉柄...
茭白 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 【異名】出隧、蘧蔬(《爾雅》),綠節(jié)(《西京雜記》),菰菜、茭首(孟詵),菰首(《本草拾遺》),菰筍、菰手、茭筍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,茭粑(《綱目》),茭瓜、茭耳菜(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...
金紐子 (《廣西民間常用草藥》) 【異名】護(hù)心草(《廣西民間常用草藥》)。 【來源】為莎草科植物三頭水蜈蚣的全草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三頭水蜈蚣 多年生草本,高8~30厘米。根莖短。莖叢生,細(xì)弱,扁三棱形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