棉花子
174 2023-09-28
【中文名】花椒(《日用本草》)
【類別】果實(shí)類
【異名】大椒(《爾雅》),秦椒、蜀椒(《本經(jīng)》),南椒(《雷公炮炙論》),巴椒、聲?(《別錄》),汗椒(陶弘景),陸撥(《藥性論》),漢椒(《日華子本草》),川椒(《圣惠方》),點(diǎn)椒(《綱目》)。
【來源】為蕓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花椒
灌木或小喬木,高約3~6米。莖枝疏生略向上斜的皮刺,基部側(cè)扁;嫩枝被短柔毛。葉互生;單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,長8~14厘米,葉軸具狹窄的翼,小葉通常5~9片,對生,幾無柄,葉片卵形;橢圓形至廣卵形,長2~5厘米,寬1.5~3厘米,先端急尖;通常微凹,基部為不等的楔形,邊緣鈍鋸齒狀,齒間具腺點(diǎn),下面在中脈基部有叢生的長柔毛。傘房狀圓錐花序,頂生或頂生于側(cè)枝上:花單性,雌雄異株,花軸被短柔毛;花被片4~8,三角狀披針形:雄花具雄蕊5~7,花藥矩圓形,藥隔近頂端具腺點(diǎn),花絲線形,退化心皮2,先端2叉裂;雌花心皮通常3~4,子房背脊上部有凸出的腺點(diǎn),花柱略外彎,柱頭頭狀,子房無柄。成熟心皮通常2~3。果實(shí)紅色至紫紅色,密生疣狀突起的腺點(diǎn)。種子1,黑色,有光澤;ㄆ3~5月。果期7~10月。
野生于路旁、山坡的灌木叢中,或?yàn)樵耘。我國大部分地區(qū)有分布。
本植物的根(花椒根)、葉(花椒葉)、種子(椒目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【采集】8~10月果實(shí)成熟后,剪取果枝,曬干,除凈枝葉雜質(zhì),分出種子(椒目),取用果皮。
【藥材】干燥果皮(又名:紅花椒、紅椒、大紅袍)腹面開裂或背面亦稍開裂,呈兩瓣?duì),形如切開之皮球,而基部相連,直徑4~5毫米;表面紅紫色至紅棕色,粗糙,頂端有柱頭殘跡,基部常有小果柄及1~2個(gè)未發(fā)育的心皮,呈顆粒狀,偶有2~3個(gè)小蓇葖果并生于果柄尖端。外果皮表面極皺縮,可見許多呈疣狀突起的油腺,油腺直徑0.5~1毫米;內(nèi)果皮光滑,淡黃色,常由基部與外果皮分離而向內(nèi)反卷。有時(shí)可見殘留的黑色種子。果皮革質(zhì),具特殊的強(qiáng)烈香氣,味麻辣而持久。以鮮紅、光艷、皮細(xì)、均勻、無雜質(zhì)者為佳。
主產(chǎn)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河南等地。此外黑龍江、四川、湖北、青海、湖南、廣西等地亦產(chǎn)。
此外,同屬植物香椒子的干燥果皮,亦作花椒使用。習(xí)稱"青花椒",其果實(shí)多為2~3個(gè)小甚?果集生于一果柄上,只有一個(gè)甚?果的較少;直徑3~4毫米,頂端開裂,具短小的喙尖。外果皮表面草綠色至黃綠色,少有暗綠色,有細(xì)皺紋,油腺呈深色點(diǎn)狀,不甚隆起。內(nèi)果皮灰白色,常與外果皮分離,兩層果皮都向內(nèi)反卷。殘留的種子黑色,光亮,卵圓形。氣香,味麻辣。
主產(chǎn)于遼寧、江蘇、河北等地。
各地所產(chǎn)的土花椒,主要為同屬植物野花椒(參見"野花椒葉"條)、竹葉椒(參見"竹葉椒葉"條)、勒?(參見"鷹不泊"條)、柄果花椒(參見"麻口皮子藥"條)等的果皮,亦作花椒之代用品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花椒果實(shí)含揮發(fā)油0.7%(貴州產(chǎn))、2~4%(甘肅產(chǎn))、4~9%(廣東產(chǎn))。揮發(fā)油中含?牛兒醇、檸檬烯、枯醇等。果實(shí)尚含甾醇、不飽和有機(jī)酸等。
香椒子(東北產(chǎn))的果實(shí)含愛草腦、佛手柑內(nèi)酯。果實(shí)揮發(fā)油中主要成分為愛草腦,約占90%。果皮含佛手柑內(nèi)酯及苯甲酸。
【藥理作用】所含?牛兒醇,小劑量能抑制大鼠的自發(fā)活動(dòng)。對離體兔小腸,低濃度時(shí)作用不恒定。有時(shí)有輕度但較久的運(yùn)動(dòng)亢進(jìn),大劑量則抑制腸運(yùn)動(dòng)。給大鼠口服后,能抑制胃腸運(yùn)動(dòng)(食糜的通過速度減慢),對大腸運(yùn)動(dòng)則影響不大。接近致死量時(shí)則有瀉下作用。小量口服,對大鼠有輕度利尿作用;但大量可抑制排泄。給兔靜脈注射可發(fā)生迅速而顯著的降壓作用。對大鼠口服的半數(shù)致死量為4.8克/公斤,兔靜脈注射則為50毫克/公斤。動(dòng)物死亡皆由于呼吸麻痹。死后解剖,呼吸道有?牛兒醇特有的香氣,且有多量血性滲出液,肺及支氣管有許多出血斑,因此死亡原因乃由于呼吸極度困難所致。?牛兒醇對豚鼠蛔蟲有驅(qū)蟲作用。另據(jù)報(bào)道,花椒稀醇液有局部麻醉作用,在家兔角膜之表面麻醉,效力較地卡因稍弱;在豚鼠之浸潤麻醉中,效力強(qiáng)于普魯卡因。應(yīng)該指出,日本所產(chǎn)花椒,實(shí)為山椒,我國不產(chǎn);其中含中樞麻痹成分,又能興奮延髓,產(chǎn)生痙攣。
【炮制】除去果柄及種子(椒目)。置鍋內(nèi)炒至發(fā)響、油出,取出,放涼。
①《雷公炮炙論》;"凡使蜀椒,須去目及閉口者,不用其椒子。先須酒拌令濕,蒸,從巳至午,放冷,密蓋,四畔無氣后取出,便入磁器中,勿令傷風(fēng)。"
②《本草衍義》:"蜀椒須微炒,使汗出,又須去附紅黃殼。去殼之法,先微炒,乘熱入竹筒中,以梗舂之,播取紅,如未盡,更揀、更舂,以盡為度。凡用椒須如此。"
【性味】辛,溫,有毒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"味辛,溫。"
②《別錄》:"生溫,熱寒,有毒。""太熱,有毒。"
③《藥性論》:"味苦辛,有小毒。"
【歸經(jīng)】入脾、肺、腎經(jīng)。
①《綱目》:"手、足太陰,右腎命門氣分。"
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入手、足太陰,兼入手厥陰經(jīng)。"
③《本草新編》:"入心、脾經(jīng)。"
④《長沙藥解》:"入足陽明胃、足厥陰肝、足少陰腎、足太陰脾。"
【功用主治】溫中散寒,除濕,止痛,殺蟲,解魚腥毒。治積食停飲,心腹冷痛,嘔吐,噫呃,咳嗽氣逆,風(fēng)寒濕痹,泄瀉,痢疾,疝痛,齒痛,蛔蟲病,蟯蟲病,陰癢,瘡疥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"主風(fēng)邪氣,溫中,除寒痹,堅(jiān)齒發(fā),明目。""主邪氣咳逆,溫中,逐骨節(jié)皮膚死肌,寒濕痹痛,下氣。"
②《別錄》:"療喉痹,吐逆,疝瘕,去老血,產(chǎn)后余疾腹痛,出汗,利五臟。""除六腑寒冷,傷寒,溫瘧,大風(fēng)汗不出,心腹留飲,宿食,腸游下痢,泄精,女子字乳余疾,散風(fēng)邪瘕結(jié),水腫,黃疸,殺蟲魚毒。開腠理,通血脈,堅(jiān)齒發(fā),調(diào)關(guān)節(jié),耐寒暑,可作膏藥。"
③《藥性論》:"治惡風(fēng),遍身四肢頑痹,口齒浮腫搖動(dòng);主女人月閉不通,治產(chǎn)后惡血痢,多年痢,主生發(fā),療腹中冷痛。""治頭風(fēng)下淚,腰腳不遂,虛損留結(jié),破血,下諸石水,腹內(nèi)冷而痛,除齒痛。"
④《食療本草》:"滅瘢,下乳汁。"
⑤《日華子本草》:"破百結(jié),開胃,治天行時(shí)氣溫疾,產(chǎn)后宿血,治心腹氣,壯陽,療陰汗,暖腰膝,縮小便。"
⑥《綱目》:"散寒除濕,解郁結(jié),消宿食,通三焦,溫脾胃,補(bǔ)右腎命門,殺蛔蟲,止泄瀉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.5錢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調(diào)敷或煎水浸洗。
【宜忌】陰虛火旺者忌服。孕婦慎服。
①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:"杏仁為之使。畏款冬。""惡栝樓、防葵。畏雌黃。"
②《別錄》:"多食令人乏氣,口閉者殺人。"
③《千金食治》:"久食令人乏氣失明。"
④《唐本草》:"畏橐吾、附子、防風(fēng)。"
⑤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肺胃素有火熱,或咳嗽生痰,或嘈雜醋心,嘔吐酸水,或大腸積熱下血,咸不宜用;凡泄瀉由于火熱暴注而非積寒虛冷者忌之;陰痿腳弱,由于精血耗竭而非命門火衰虛寒所致者,不宜入下焦藥用;咳逆非風(fēng)寒外邪壅塞者不宜用;字乳余疾由于本氣自病者不宜用;水腫黃疸因于脾虛而無風(fēng)濕邪氣者不宜用;一切陰虛陽盛,火熱上沖,頭目腫痛,齒浮,口瘡,衄血,耳聾,咽痛,舌赤,消渴,肺痿,咳嗽,咯血,吐血等證,法所咸忌。"
⑥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多食動(dòng)火墮胎。"
【選方】①治心胸中大寒痛,嘔不能飲食,腹中寒,上沖皮起,出現(xiàn)有頭足,上下痛而不可觸近:蜀椒二合(去汗),干姜四兩,人參二兩。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納膠飴一升,微火煮取一升半。分溫再服,如一炊頃,可飲粥二升,后更服,當(dāng)一日食糜,溫覆之。(《金匱要略》大建中湯)
②治冷蟲心痛:川椒四兩。炒出汗,酒一碗淋之,服酒。(《壽域神方》)
③治呃噫不止:川椒四兩。炒研,面糊丸,梧子大,每服十九,醋湯下。(《秘傳經(jīng)驗(yàn)方》)
④治夏傷濕冷,泄瀉不止:川椒一兩(去目并閉口者,慢火炒香熟為度),肉豆蔻(面裹,煨)半兩。上為細(xì)末,粳米飯和丸黍米大。每服十粒,米飲下,無時(shí)。(《小兒衛(wèi)生總微論方》川椒丸)
⑤治飧泄:蒼術(shù)二兩,川椒一兩(去口。炒)。上為細(xì)末.醋糊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二、三十丸,食前溫水下。惡痢久不愈者,彌佳。如小兒病,丸如黍米大。(《普濟(jì)方》椒術(shù)丸)
⑥治齒痛:蜀椒醋煎含之。(《食療本草》)
⑦治齒疼:川椒一兩(去目),搗羅為末,以好白面丸如皂角子大,燒令熱,于所痛處咬之。(《圣惠方》)
⑧治傷寒嘔血,繼而齒縫皆流血不止:開口川椒四十九粒,用醋同煎,臨熟入白礬少許,漱口含在口中,少頃吐出,再啜漱而含。(《仁齋直指方》)
⑨治寒濕腳氣:川椒二、三升,稀布囊盛之,日以踏腳。(《婦人良方》)
⑩治腎風(fēng)囊癢:川椒、杏仁。研膏,涂掌心,合陰囊而臥。(《仁齋直指方》)
⑾治婦人陰癢不可忍,非以熱湯抱洗有不能已者:花椒、吳萸、蛇床各一兩,藜蘆五錢,陳茶一撮,燒鹽二兩。水煎熏洗。(《醫(yī)級》椒茱湯)
⑿治手腳心風(fēng)毒腫:生(花)椒末、鹽末等分。以醋和敷。(《補(bǔ)缺肘后方》)
⒀治久患口瘡:蜀椒去閉口者,水洗,面拌,煮作粥,空腹吞之,以飯壓下,重者可再服,以瘥為度。(《食療本草》)
⒁治頭上白禿:花椒末,豬脂調(diào)敷。(《普濟(jì)方》)
⒂治手足皴裂:(花)椒四合,水煮之,去滓。漬之半食頃,出令燥,須臾復(fù)浸,干涂羊、豬髓腦。(《僧深集方》)
⒃治漆瘡:漢椒湯洗之。(《譚氏小兒方》)
⒄治元藏傷憊,耳聾目睹:蜀椒(去目及閉口者,暴干搗羅取紅秤一斤,再搗為末),生地黃七斤(肥嫩者)。上二味,先將地黃攙絞自然汁,銅器中煎至一升許,住火,候稀稠得所,即和前椒末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日空心暖酒下三十丸。(《圣濟(jì)總錄》椒紅丸)
⒅治好食生茶:(花)椒末不限多少,以糊丸如梧子大,茶下十丸。(《勝金方》)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①治療蛔蟲性腸梗阻
用麻油2~4兩,置鍋中煎熬,投入花椒3~4錢,至微焦即撈出棄去;待花椒油微溫時(shí)1次服完。治療8例兒童患者,均于服藥后15~30分鐘腹痛停止,隨后排便,有的同時(shí)排出蛔蟲。如梗阻時(shí)間過長,中毒癥狀明顯,有腸壞死或有闌尾蛔蟲可能者,則不宜服用。
②治療血吸蟲病
試用于早、中期血吸蟲病,對改善癥狀有一定作用,服藥后食欲增加,肝脾有不同程度的縮小。用法:花椒炒研成粉裝膠囊,成人每天5克,分3次服。20~25天為一療程。
③治療蟯蟲病
花椒1兩,加水2市斤,煮沸40~50分鐘,過濾。取微溫濾液25~30毫升行保留灌腸,每日1次,連續(xù)3~4次。治療108例小兒蟯蟲病患者,臨床癥狀均消失,糞檢3次蟲卵皆為陰性。
④用于止痛
取花椒果皮制成50%的注射液,痛時(shí)肌肉注射或穴位注射,每次2毫升。共觀察266例,其中腹痛(潰瘍痛、腸痙攣、膽絞痛)246例,有效240例;肝區(qū)痛4例均有效;腰痛3例,有效2例;其它疼痛(頭痛、心絞痛等)13例。有效5例。266例中疼癌完全緩解者186例,部分緩解者68例,無效12例。注射后一般10~15分鐘疼痛緩解,可持續(xù)2~4小時(shí)。治程中未見副作用。
⑤用于回乳
花椒2~5錢,加水400~500毫升,浸泡后煎煮濃縮成250毫升,然后加入紅糖(白糖效果不佳)1~2兩,于斷奶當(dāng)天趁熱1次服下,日服1次,約1~3次即可回乳。絕大多數(shù)于服藥后6小時(shí)乳汁即顯著減少,第2天乳脹消失或脹痛緩解。
花椒根 (《綱目》) 【來源】為蕓香科植物花椒的根,詳"花椒"條。 【化學(xué)成分】同屬植物香椒子根皮含茵芋堿、小檗堿、馬栗樹皮素二甲醚。 【性味】《綱目》:"辛,熱,微毒。" 【功用主治】①《綱目》:"...
【中文名】虎耳草(《履巉巖本草》) 【類別】全草類 【異名】石荷葉(《綱目》),金線吊芙蓉、老虎耳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,系系葉(《簡易草藥》),天荷葉、金絲荷葉(《現(xiàn)代實(shí)用中藥》),絲棉吊梅(《中國藥...
【中文名】厚樸(《本經(jīng)》) 【類別】皮類 【異名】厚皮(《吳普本草》),重皮(《廣雅》),赤樸(《別錄》),烈樸(《日華子本草》)。 【來源】為木蘭科植物厚樸或凹葉厚樸的樹皮或根皮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①厚...
【中文名】胡頹子(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) 【類別】葉類 【異名】盧都子(《中藏經(jīng)》),雀兒酥(《雷公炮炙論》),王婆奶(《履?巖本草》),蒲頹子、半含春(《綱目》),半春子、甜棒捶(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),牛奶...
【中文名】:槲寄生 【類別】:莖藤類 【英文名】:ColoredMistletoeHerb 【別名】:北寄生、桑寄生、柳寄生、寄生子。 【來源】: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coloratum(K...
鳳眼果殼 (《廣東中藥》Ⅱ) 【異名】風(fēng)眼果莢(《嶺南采藥錄》),蘋婆殼(《廣東中藥》Ⅱ)。 【來源】為梧桐科植物蘋婆的果殼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鳳眼果"條。 【采集】秋季采集成熟果實(shí),剝?nèi)⊥鈿,曬干?【藥...
枸骨子 (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) 【來源】為冬青科植物枸骨的果實(shí)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枸骨葉"條。 【采集】冬季采摘成熟的果實(shí),揀去果柄雜質(zhì),曬干。 【藥材】干燥核果呈圓形或類圓形,直徑7~8毫米,外表淺褐色至棕褐色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