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丁茶
189 2023-09-28
花拐藤根
(《泉州本草》)
【來源】為夾竹桃科植物簾子藤的根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簾子藤,又名:花拐藤。
常綠攀援藤本。枝柔弱,平滑,圓柱形;幼枝微被短茸毛。葉對生,軟紙質(zhì),近卵形或卵狀長方形,長6.5~9厘米;寬3~4.5厘米,先端短漸尖,尖頭稍鈍,基部近心形,兩面無毛,側(cè)脈4~6對;葉柄長約1.5厘米。聚傘花序開展,頂生及腋生,下垂,長達(dá)15厘米,近光凈;花梗長約1厘米;花粉紅色,長約8毫米,花冠高腳盆狀,筒膨闊,冠片短,卵圓形,粘合于柱頭之上。蓇葖果柔弱,極細(xì)長,下垂略扭,長約30厘米。種子扁平,長約2厘米,種毛白色,僅基部淡褐色,約與種子等長;ㄆ5~7月。果期11月以后。
生于低山區(qū)或丘陵地灌木叢中或小樹林中,分布廣西、廣東、云南,貴州、陜西等地。
【采集】隨時可乘,洗凈,切段曬干。
【性味】味苦辛,性微溫。
【歸經(jīng)】入肝、腎、脾三經(jīng)。
【功用主治】①活絡(luò)行血,除濕去風(fēng)。治跌打損傷,關(guān)節(jié)痛風(fēng),癰疽及婦女閉經(jīng)。(性味以下出《泉州本草》)
②《廣西藥植名錄》:"治貧血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(鮮者3~4兩)。
鉤藤根 (《閩東本草》) 【來源】為茜草種植物鉤藤的根,植物形態(tài)詳"鉤藤"條。 【性味】《閩東本草):"味苦澀,寒。" 【歸經(jīng)】《閩東本草》:"入肝經(jīng)。" 【功用主治】舒筋活絡(luò),清熱消腫。治關(guān)節(jié)痛風(fēng),...
大葉鉤藤根 (《云南中草藥...
大蓑衣藤根 (《陜西中草藥》) 【來源】為毛茛科植物粗齒鐵線蓮的根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毛木通"條。 【采集】全年可采。 【性味】味辛,性溫。 【功用主治】行氣活血,祛風(fēng)濕,止痛。治跌打損傷,瘀血疼痛,風(fēng)濕性...
九龍根 (《爐川本草》) 【別名】龍須藤根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,九龍?zhí)俑?《廣西中草藥》)。 【來源】為豆科植物龍須藤的根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九龍?zhí)?條。 【采集】秋后采收。 【性味】甘苦,溫。 ①《本...
白鶴藤根 (《本草求原》) 【異名】白膏藥根。 (植物形態(tài)l旋花科植物白鶴藤詳白鶴藤條。 【性味】澀甘,平。 【功用主治】寬筋壯骨,浸酒用。...
假連翹葉 (《福建中草藥》) 【來源】為馬鞭草科植物假連翹的葉片,詳"假連翹"條。 【采集】全年可采。 【化學(xué)成分】葉含葉綠素以及β-胡蘿卜素、葉黃素等類胡蘿卜素。 【性味】甘微辛,溫,有小毒。 【功...
大烏泡 (《貴州草藥》) 【異名】倒生根、黃水泡、無刺烏泡、糖泡葉、馬莓葉(《貴州草藥》)。 【來源】為薔薇科植物大烏泡的根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大烏泡 灌木,高2~3米。莖和葉柄以及葉下面均密被黃色絨毛和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