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薇根
60 2023-10-07
李子
(《滇南本草》)
【異名】李實(shí)(《別錄》),嘉慶子(《兩京記》)。
【來源】為薔薇科植物李的果實(shí)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李(《詩(shī)經(jīng)》)
落葉喬木,高達(dá)10米。小枝無(wú)毛,紅棕色有光澤。葉通常橢圓狀披針形,或橢圓狀倒卵形,長(zhǎng)6~10厘米,寬3~4厘米,先端急尖,基部漸狹至柄,邊緣具密鈍細(xì)復(fù)齒,上面中脈疏生長(zhǎng)毛,下面脈腋間有束毛,余無(wú)毛;葉柄長(zhǎng)1~2厘米,有數(shù)腺點(diǎn);ǔ3朵簇生,白色,徑1.5~2厘米;花梗長(zhǎng)1~1.5厘米,無(wú)毛;萼長(zhǎng)圓狀卵形,無(wú)毛;花瓣5;雄蕊多數(shù);雌蕊具細(xì)長(zhǎng)花柱,子房光滑。核果球狀卵形,徑5~7厘米,先端梢尖,基部深陷,縫痕明顯,被蠟粉,通常黃色或淡黃綠色,或微紅;ㄆ4~5月。果期7~8月。
生于山溝路旁或灌木林內(nèi)。常栽培于庭園。全國(guó)大部分地區(qū)有分布。
本植物的根(李根)、根皮(李根皮)、樹脂(李樹膠)、葉(李樹葉)、種子(李核仁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果肉中可得天門冬素0.1%,尚含谷酰胺、絲氨酸、甘氨酸、脯氨酸、蘇氨酸、丙氨酸、γ-氨基丁酸等氨基酸等。
【性味】甘酸,平。
①《別錄》:"味苦。"
②《干金?食治》:"苦酸,微溫,澀,無(wú)毒。"
③崔禹錫《食經(jīng)》:"小冷。"
④《日用本草》:"味苦甘酸,微毒。"
【歸經(jīng)】《本草求真》:"入肝、腎。"
【功用主治】清肝滌熱,生津,利水。治虛勞骨蒸,消渴,腹水。
①《別錄》:"除痼熱,調(diào)中。"
②孟詵:"去骨節(jié)間勞熱。"
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"益氣。"
④《滇南本草》:"治風(fēng)濕氣滯血凝。"
⑤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養(yǎng)肝,瀉肝,破瘀。"
⑥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清肝滌熱,活血生津。"
⑦《泉州本草》:"清濕熱,解邪毒,利小便,止消渴。治肝病腹水,骨蒸勞熱,消渴引飲等證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?jī)?nèi)服:生食或搗汁。
【宜忌】①《千金食治》:"肝病宜食。""不可多食,令人虛。"
②《滇南本草》:"不可多食,損傷脾胃。"
③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多食生痰,助濕發(fā)瘧痢,脾弱者尤忌之。"
【選方】①治骨蒸勞熱,或消渴引飲:鮮李子搗絞汁冷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②治肝腫硬腹水:李子鮮食。(《泉州本草》)
梨皮 (《滇南本草》) 【來源】為薔薇科植物白梨、沙梨或秋子梨等的果皮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梨"條。 【性味】《四川中藥志》:"性涼,味甘澀,無(wú)毒。" 【功用主治】清心潤(rùn)肺,降火生津。治暑熱煩渴,咳嗽,吐血,...
萊菔葉 (《唐本草》) 【異名】蘿卜桿(《滇南本草》),萊菔菜(《本草從新)》,蘿卜纓(《本草再新》),萊菔甲(《現(xiàn)代實(shí)用中藥》),蘿卜甲(《江蘇植藥志》)。 【來源】為十字花科植物萊菔的根出葉。植物...
蘭花參 (《滇南本草》) 【異名】土參(《滇南本草》),細(xì)葉沙參、金線吊葫蘆(《質(zhì)問本草》),娃兒草、乳漿草(《植物名匯》),藍(lán)花參、藍(lán)花草(《滇南本草圖譜》),拐棍參(《滇南本草》整理本),罐罐草、...
蘭花雙葉草 (《滇南本草》) 【異名】花葉兩塊瓦(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)。 【來源】為蘭科植物斑葉杓蘭的全草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斑葉杓蘭 多年生草本。無(wú)主莖。根莖短粗,團(tuán)塊狀,暗棕色,上端留有葉基;根多條...
苦瓠葉 (《滇南本草》) 【來源】為葫蘆科植物苦壺盧的葉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苦壺盧"條。 【功用主治】《滇南本草》:"曬干搗碎為末,盛于磁器內(nèi),隨身邊,或走路口渴,用末一錢入水飲,不中水毒;或蛇蟲蛤蟆扒過,...
苦丁 (《四川中藥志》) 【異名】小山蘿卜、龍?jiān)?《草木便方》),叉頭草(《四川中藥志》,蛾子草(《中草藥通訊》(3):58,1972)。 【來源】為菊科植物臺(tái)灣萵苣的全草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臺(tái)灣萵苣 ...
苦壺盧蔓 (《綱目》) 【來源】為葫蘆科植物苦葫蘆的莖。原植物詳"苦壺盧"條。 【采集】夏、秋采。 【功用主治】《稗史》:"?瘡,煎湯浴之。" 【選方】治小兒白禿:苦壺盧蔓同裹鹽荷葉,煎濃汁洗三、五次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