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丁茶
189 2023-09-28
鈴茵陳
(《中藥志》)
【異名】金鐘茵陳(《滇南本草》),黃花茵陳、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,吊鐘草(《南京民間藥草》),靈茵陳(《江蘇植藥志》),吹風(fēng)草、五毒草、徐毒草(《東北藥植志》),土茵陳、角茵陳、罐兒茶(《中藥志》),鐵雨傘草(《泉州本草》),山茵陳、金花屏(《閩東本草》),油罐草(《貴州植藥調(diào)查》),黑茵陳、鐵桿茵陳、山芝麻(《上海常用中草藥》),罐子草、油蒿菜(《貴州草藥》),金壺瓶、山油麻(金華《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》),北劉寄奴、節(jié)節(jié)瓶、草茵陳、壺瓶草、野油麻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。
【來源】為玄參科植物陰行草的全草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陰行草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
一年生草本,高25~70厘米。莖直立,上部分枝,通常被白色柔毛。葉對生,長2~6厘米,寬1.5~3厘米,羽狀分裂,裂片3~4對,邊緣常有不整齊的齒狀缺刻,基部狹窄下延成葉狀柄;苞片披針形至線形,近全緣或3淺裂。花單朵腋生及頂生,排列成總狀花序;花萼筒狀,長約2厘米,有短粗毛,先端5裂,外表有綠色縱棱10條;花冠唇形,黃色,長約2.5厘米,上唇兜狀,全緣,下唇3裂,中央1裂片較大,外面被柔毛;雄蕊4,2強;雌蕊1,子房上位,2室,花柱伸出上唇外,微向上彎,柱頭略膨大。蒴果橢圓形,長約12毫米,寬約3毫米,先端尖銳,胞背開裂。種子多數(shù),黑色;ㄆ8~9月。果期11~12月。
生于曠野、丘陵、平坡、草叢、路旁。全國大部地區(qū)均有分布。
【采集】8~9月間割取全草,曬干。
【藥材】干燥全草長30~60厘米,枝表面紫褐色,被黃白色短柔毛,基部毛較少或近于無毛,質(zhì)堅實而硬,折斷面黃白色,中央有髓。殘留的葉片為黑褐色,多破碎不全,皺縮卷曲,質(zhì)脆而易脫落;ㄐ蛑谥Χ,花冠多數(shù)已萎落,花萼黃褐色,宿存,內(nèi)萼通常藏有多數(shù)棕褐色的種子。以干燥無根、色棕紫者佳。
產(chǎn)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云南、廣西等地。
本品的帶果全草在華北、東北、西北地區(qū)以及山東、安徽北部、江蘇北部等地區(qū),作為劉寄奴使用,習(xí)稱"北劉寄奴",為劉寄奴商品中應(yīng)用最廣的一種。參見"劉寄奴"條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含強心甙和揮發(fā)油。
【炮制】揀凈雜質(zhì),去根,洗凈泥土,稍浸,切段曬干。
【性味】苦,涼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性寒,微苦。"
②《貴州植藥調(diào)查》:"辛苦,涼。"
【功用主治】清熱利濕,活血祛瘀。治黃疸,小便不利,水腫腹脹,跌損瘀痛,血痢,血淋,白帶過多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百瘕積聚,產(chǎn)后停瘀腹痛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利小便,療胃中濕熱,或眼仁發(fā)黃,或周身黃腫,消水腫。"
②《植物名實圖考》:"治飽脹,順氣化痰,發(fā)諸毒。"
③《東北藥植志》:"破血下脹,下血止痛,產(chǎn)后余疾,止金瘡血,心腹痛下氣,水脹血氣,通婦人經(jīng)脈,百結(jié),止霍亂下瀉,小兒尿血。"
④《上海常用中草藥》:"清熱利尿。治小便短赤,黃疸,肝炎。"
⑤《貴州草藥》:"解表,散寒熱,利濕祛風(fēng)。"
⑥金華《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》:"治膽囊炎,急性腎炎,白帶過多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(鮮者1~2兩);或研末。
【選方】①治濕熱黃疸,小便不利,遍身發(fā)黃:陰行草一至二兩。水煎,日服兩次。((福建民間草藥》)
②治熱閉小便不利:陰行草一兩至兩半。水煎,調(diào)冬蜜服,日服一至二次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③治跌打損傷,瘀血作痛:陰行草,研末,泡酒服。每次一至二錢,每日一次,服三至四次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④治血。乎r陰行草一至三兩。清水煎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⑤治血淋,小腹脹滿:陰行草五錢。開水燉,加冬蜜沖,日服二次。(《閩東本草》)
⑥治白帶:陰行草一兩。水煎,沖黃酒、紅糖服。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
⑦治感冒、咳嗽:陰行草三至五錢。水煎服。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
鷯哥舌 (《陸川本草》) 【異名】鷯哥利(《陸川本草》),鳥舌草(《廣西中藥志》)。 【來源】為茜草科植物松葉耳草的全草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松葉耳草 一年生纖弱草本,長15~30厘米。莖四角形,有分枝,下...
李核仁 (《吳普本草》) 【異名】李仁、李子仁、小李仁(《四川中藥志》)。 【來源】為薔薇科植物李的種子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李子"條。 【采集】6~7月采收果核。洗凈,擊破外殼,取種子曬干。 【藥材】干燥種...
梨樹根 (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) 【異名】糖果根(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),糖梨根(《四川中藥志》)。 【來源】為薔薇科植物白梨、沙梨或秋子梨等的根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梨"條。 【采集】全年可采。 【性味】《...
冷杉果 (《四川中藥志》) 【異名】唐則(藏名)。 【來源】為松科植物蒼山冷杉的種子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蒼山冷杉,又名:塔杉。 常綠喬木,高約20~30米,樹冠塔形,樹皮灰色或灰褐色,深裂。小枝亮紅褐色或...
?莧菜 (《嶺南采藥錄》) 【異名】野莧菜、土莧菜、豬母菜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,野勒莧(《廣西中藥志》),刺刺草(《福建中草藥》)。 【來源】為莧科植物刺莧的根或全草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刺莧(《臺灣府志》...
地膚苗 (《別錄》) 【來源】為藜科植物地膚的嫩莖葉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地膚子"條。 【性味】苦,寒。 ①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"葉:苦,寒,無毒。" ②《救荒本草》:"葉:味甘。" 【功用主治】清熱解毒,利尿通淋...
虎骨膠 (《四川中藥志》) 【異名】虎膠(《醫(yī)林纂要》)。 【來源】為貓科動物虎的骨胳煎熬而成的膠。動物狀態(tài)詳"虎骨"條。 【制法】取凈虎骨鋸成小段,置鍋內(nèi)加水煎熬,經(jīng)24小時后,將煎液過濾,加入白糖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