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薇根
60 2023-10-07
梧桐葉
(《綱目》)
【來源】為梧桐科植物梧桐的葉,植物形態(tài)詳"梧桐子"條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含甜菜堿、膽堿、β-香樹脂醇、β-香樹脂醇乙酸酯、β-谷甾醇、卅一烷及蕓香甙0.15%。
【藥理作用】葉浸膏(先用水煎,再以醇處理而得)對麻醉狗及貓靜脈注射0.25~0.5克/公斤,能引起血壓下降,持續(xù)15分鐘至1小時。其降壓原理據(jù)初步分析,與擴張末梢血管(兔耳灌流呈輕度擴張)有關(guān);降壓同時心率亦減慢(22.3%)。對小鼠有顯著的鎮(zhèn)靜作用(0.5克/公斤腹腔注射,可降低其自由活動)。毒性很小,灌胃6克/只不致引起死亡;靜脈注射的半數(shù)致死量為8.3克/公斤。
【性味】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"苦,寒,無毒。"
【功用主治】祛風(fēng)除濕,清熱解毒。治風(fēng)濕疼痛、麻木,癰瘡腫毒,痔瘡,臁瘡,創(chuàng)傷出血,高血壓病。
①《中國樹木分類學(xué)》:"煮汁可熏治白帶。"
②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:"鎮(zhèn)咳祛痰,除風(fēng)濕,治麻木。外用止刀傷出血。"
③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清熱解毒。治癰瘡腫毒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。外用:鮮葉敷貼,煎水洗或研末調(diào)敷。
【選方】①治風(fēng)濕骨痛,跌打骨折,哮喘:梧桐葉五錢至一兩,水煎服。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
②治發(fā)背欲死:梧桐子葉,鏊上?成灰,絹羅,蜜調(diào)敷之,干即易之。(《補缺肘后方》)
③治背癰:取梧桐鮮葉,洗凈,用銀針密刺細(xì)孔,并用醋浸,整葉敷貼患部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④治痔瘡:梧桐葉七張,硫黃五分。以水、醋各半煎湯,先熏后洗。(福州臺江區(qū)《驗方匯集》)
⑤治臁瘡:取梧桐鮮葉,洗凈,用銀針密刺細(xì)孔,再用米湯或開水沖泡,全葉敷患處,日換兩次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⑥治刀傷出血:梧桐葉研成細(xì)末,外敷傷口。(福州臺江區(qū)《驗方匯集》)
⑦治泄瀉不止:梧桐葉不拘多少,用水煎十?dāng)?shù)沸,只浴兩足后跟,其瀉即止。若浴之近上,大便反閉。(《內(nèi)經(jīng)拾遺方論》梧桐濯足湯)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治療高血壓病
觀察Ⅰ、Ⅱ期高血壓患者80例,52例口服梧桐葉糖漿,每次10毫升(含干生藥2克),每日3次;28例除口服外,并加用梧桐葉注射液肌肉注射,每天2毫升(含黃酮甙20毫克)。經(jīng)治2個月,顯效(舒張壓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者)23例,好轉(zhuǎn)(舒張壓下降10~20毫米汞柱之間)37例,無效(舒張壓下降10毫米汞柱以下者)20例。治療前后曾對60例病人進(jìn)行血清膽甾醇檢查對照,治前血清膽甾醇平均值為249.5毫克%,治后為175.9毫克%,平均每例下降73.6毫克%。在60例中有57例治后顯著下降(50毫克%以上)者41例,占72%。治程初期可見惡心、胃不適、腹痛、腹脹等消化道反應(yīng)。另曾以梧桐葉片劑(干浸膏粉壓片,每片相當(dāng)干生藥2克。日服3次,每次3~4片)治療觀察高血壓及降低血清膽甾醇100例,服藥2月后,降壓的總有效率為86%,其中顯效率10%;血清膽甾醇的下降率為80%(其中下降21毫克%以上的占69%,下降50毫克%以上的占31%)。臨床觀察到,部分女性肥胖型高血壓患者,服藥后有較明顯之利尿作用,且月經(jīng)增多,體重減輕,但血清膽甾醇下降不明顯,部分反而升高。其原因有待進(jìn)一步研究。
梧桐子 (《履巉巖本草》) 【異名】瓢兒果、桐麻豌(《四川中藥志》)。 【來源】為梧桐科植物梧桐的種子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梧桐(陶弘景),又名:櫬、梧(《爾雅》),青梧(《品匯精要》),桐麻、瓢羹樹(《草...
蜈蚣萍 (《綱目拾遺》) 【異名】麻藻(《群芳譜》),邊箕萍(《綱目拾遺》),水百腳、槐瓢、水舌頭草(《上海常用中草藥》),大浮萍、包田麻(《貴州草藥》),馬萍、大魚萍(《福建中草藥》)。 【來源】為...
無花果葉 (《救荒本草》)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桑科植物無花果,詳"無花果"條。 【采集】夏、秋采收。 【性味】①《綱目》:"甘微辛,平,有小毒。" ②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"微辛,無毒。" 【功用主治】治痔瘡,腫毒...
蕪菁花 (《證類本草》) 【來源】為十字花科植物蕪菁的花或花蕾,植物形態(tài)詳"蕪菁"條。 【性味】《綱目》:"辛,平,無毒。" 【功用主治】《千金方》:"補肝明目。三月采蔓菁花,陰干,治下篩,空心井華水...
烏蛇膽 (《綱目》) 【來源】為游蛇科動物烏梢蛇的膽。動物形態(tài)詳"烏蛇"條。 【采集】將蛇剖開腹部,找出膽囊,用線扎住膽管上端,然后沿結(jié)扎處上方剪斷,取出晾干。 【藥材】干燥的膽囊,全體呈棕褐色或綠褐...
米油 (《綱目拾遺》) 【異名】粥油(《重慶堂隨筆》)。 【來源】為煮米粥時,浮于鍋面上的濃稠液體。 【性味】《綱目拾遺》:"味甘,性平。" 【功用主治】①《綱目拾遺》:"滋陰長力,肥五臟百竅,利小便...
鵝蛋殼 (《綱目拾遺》) 【來源】為鴨科動物鵝的卵殼。動物形態(tài)詳"鵝肉"條。 【功用主治】《急救方》:"治癰疽無頭。新生鵝蛋殼,燒灰存性為末,醋調(diào)敷,出膿血。"...